2021金秋读书节专家讲座:邵部博士带你走进汪曾祺的语言世界
2023-12-19
邵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以及当下文学批评。主编有《新坐标书系·李修文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初冬的校园,分外清朗。11月16日第十四届金秋读书节专家讲座《汪曾祺与小说的语言问题》精彩开讲。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邵部博士带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汪曾祺的语言世界。
讲座开始之前,赵校长简要介绍了我校金秋读书节的开展情况,并请邵部博士与部分师生在图书馆进行交流座谈。座谈中邵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考研、考博的经历,解答了师生在文学阅读中的困惑。邵老师温和的谈吐与真挚的笑容感染着现场师生,座谈氛围轻松而愉悦。
16:00讲座在琴岛讲堂正式开始。
汪曾祺是什么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当代文学史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羊舍一夕》《岁寒三友》等代表作品广受关注。其作品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厚的艺术性,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正是我们探寻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的重要原因。所谓知人论世,邵老师从汪曾祺的一张晚年照片开始,从他在西南联大读书的经历,再到随沈从文学习写作的故事,邵老师都一一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汪曾祺现象VS汪曾祺文脉
讲座中,邵老师列举了近几年汪曾祺作品的出版情况,就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做了分析,进而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汪曾祺现象”“汪曾祺热”,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语言的质地及特点上。同时邵老师还讲到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受其影响,文体风格和观点都有相似之处。随后以《大淖记事》为例,谈到汪曾祺独特的处理文章的方式,并称其能吸收沈从文的语言优点,在文章的处理方式上继承、发扬和创新。
随后,邵老师又引入“散文化小说”这一名词,讲解了汪曾祺作品与时文的差距。讲他追求短篇,塑造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而这作品中的优秀成分,正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要贴着人物去写”
邵老师以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为例,分析了文中男女主角十一子的动作与巧云的神态描写,称其语言流畅,细节描写到位,白话文里夹杂着文言文的感觉,使他们的形象跃然而出。随后又与同学们分享了小说的一系列精彩情节,说到巧云喂十一子喝尿碱“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时,邵老师说,这句话将情感化为了一个动作,正是其精妙之处。所谓的要贴着人物去写,不是以自己的情感去写,而是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小说平等的地位上,也正是汪曾祺所说的“这是我原来没想到的。只是写到这里,出于感情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写这一句时,我流了眼泪)……”
准确
邵老师讲到,作家能把一篇文章写活,只能用“准确”这个词才能完整地表达思想,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个词有可能很通俗,很普通,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重新赋予这个词生命。作家的责任就是要找到这个词。邵老师举了《受戒》中的几句话,来进一步说明准确的重要性。
节省与繁复
邵老师以《瞎鸟》《受戒》中的句子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汪曾祺作品中繁简相交,打破了句子的常规结构,并兼具了语言工具性与艺术性,使其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节省和繁复能让文章做到读起来有好的“口感”。
节奏
邵老师以汪曾祺的话为引子“我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就像绘画,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音乐,是旋律和节奏的艺术。”指出汪曾祺作品在句子节奏调节方式上是长短间错。受到多重艺术形式比如京剧、绘画、民歌花儿的影响,其作品在口语化的表达中,偶尔夹杂文言,又或冒出戏曲之腔,使句子错落有序,富有韵律。
反讽
邵老师在这里列举了《受戒》中和尚打牌,《大淖记事》保安队抓土匪的片段,分析句子的内在含义,使了解汪曾祺运用反讽的语言形式来贴近生活,从而提升作品的喜剧效果。
地方性
邵老师讲到,优秀作家背后都有地区的滋养,比如高密之于莫言,陕北之于贾平凹,汪曾祺的故乡高邮也在写作上给他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方言外的读者,我们不易理解一些带有地区特点的作品。但是我们可以从理解方言中读出反差。
在讲座最后,邵老师对汪曾祺对母语的贡献作出简短总结和评价。他讲到汪曾祺作为连接了五四文化与新时代文学之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的士大夫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此基础上还加上了平民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充满了京派的文化传统与士大夫的趣味。使其白话不白,具有文学审美性与文学效果。这也正是邵老师自己喜欢汪曾祺的原因之一。
讲座近两个小时,邵老师从独到的视角解读汪曾祺多部作品,言语清朗,娓娓道来。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汪曾祺乃至文学阅读与创作方面的问题与邵老师交流,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展现出我校学生的文学素养。